导航

江西宜春樟树黄栀子

时间:2023-11-16 作者:旅游美食特产 樟树黄栀子,宜春特产樟树黄栀子介绍
摘要: 樟树黄栀子,江西省樟树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2]樟树黄栀子,又名小红栀子、山栀子,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是樟树原产药材。樟树境内红壤发育于多种成土母质,风化作用强烈,生物积累旺盛,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十分迅速,这种既丰饶又略带酸性的土壤养育了个小、皮薄、色红、饱满的樟树黄栀子。樟树黄栀子有别于...

江西宜春樟树黄栀子
江西宜春樟树黄栀子

樟树黄栀子,江西省樟树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樟树黄栀子,又名小红栀子、山栀子,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是樟树原产药材。樟树境内红壤发育于多种成土母质,风化作用强烈,生物积累旺盛,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十分迅速,这种既丰饶又略带酸性的土壤养育了个小、皮薄、色红、饱满的樟树黄栀子。樟树黄栀子有别于其它产地的大黄花栀子、水栀子。以个小,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富含多种环烯醚萜甙类成分,主要为栀子甙,即京尼平—1—葡萄糖甙,含量高达6%,并含去羟栀子甙、京尼平—1—β—龙胆双糖甙、鸡矢藤次甙甲脂、栀子新甙、栀子酮甙、去乙酰车叶草甙酸甲脂等;另含番红花甙、番红花酸、熊果酸等。药性苦、寒。有清热、泻火、凉血等功用,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疾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列为中品。2014年02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樟树黄栀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樟树黄栀子质量技术要求一、种源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当地习称“黄栀子”)二、立地条件产地范围内海拔高度≤1000m,土壤种类为红壤或黄红壤,有机质含量≥1.0%,pH值5.0至7.0, 土层厚度≥50 cm。三、栽培管理1. 育苗: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育苗。2. 定植:(1)时间:2月上旬至3月中旬或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2)栽植密度:每667㎡(亩)300株至450株。3. 施肥:每年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kg,复合肥30kg至50kg。4. 修剪:以冬剪为主,通过冬剪短截和夏剪抹芽相结合,保证树冠通风透光。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四、采收与加工1. 采收时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果皮颜色由青转橙黄或橙红色时分批采收。2. 加工方法:采收鲜果置蒸桶中蒸2分钟至3分钟,然后晒干或烘干。五、质量特色1. 感官特色:栀子的果实外观呈椭圆形,卵圆形,长1.5cm 至3.0cm,直径0.6cm 至1.8cm;表面呈橙红色或橙黄色;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2. 理化指标:栀子苷含量≥3.6%;水分含量≤8.5%。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樟树黄栀子江西省樟树市现辖行政区域樟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樟树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樟府字〔2012〕18号江西省樟树市地方标准:DB360982/T005~08-2010《樟树黄栀子》樟树黄栀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樟树黄栀子产品特点编辑樟树黄栀子形态特征樟树黄栀子为常绿灌木,高0.5—2米,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或3叶轮生,革质,椭圆形或圆状披针形,长5—14厘米,宽2—7厘米,全缘;叶柄短。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芳香。花梗短;萼管倒圆锥形;花冠未开放时旋卷,开放后呈高脚杯状,裂片5—7,初为白色,后变为乳黄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果呈椭圆形,卵圆形。长1.0—2.5厘米,直径0.6—1.8厘米。表面呈红棕色或黄棕色,略具光泽。先端有残存萼片,基部渐尖,有残留的果柄。果柄长0.3—0.7厘米。果实具有7—9条翅状棱,棱高约1毫米,两条棱间有一条从基部发出的分枝脉。体轻,果皮薄而脆,内表面淡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外表面为浅,具明显的光泽。可见2—3条纵向突起的假隔膜。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团含种子50—200粒,多集成球形或卵圆形团块状。单粒种子扁卵圆形或椭圆,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多数明显的疣状突起,直径约0.2—0.5厘米,厚约0.1厘米。质脆易碎。气微,味酸而苦。樟树黄栀子

樟树黄栀子产地环境编辑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地处北纬27°49′08″—28°09′15″,东经115°06′33″—115°40′23″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7月平均气温29.5℃,1月平均气温5.1℃;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1.7℃;积温5580.5℃。雨水充沛,年降雨量为1545毫米,多集中于春末夏初之际。日照充足,年无霜期272天,11月下旬初霜,3月初终霜,其间间有冰雪天气。这就为出产优质多样的中药材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樟树土地总面积1286.77平方千米,冲积土多,土壤肥沃,土种多样,主要为红壤土。红壤发育于多种成土母质,各种母质在高温多雨的气侯条件下,接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生物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分解彻底,土壤母质及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强烈淋溶,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盐基分子减少,氢铝离子增多,导致土壤呈酸性。在酸化的同时,母质和土壤中的硅酸被流失,铁锰等物质相对积累,使土壤变成红色。境内红壤风化作用强烈,生物积累旺盛,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十分迅速,适宜黄栀子的成长。樟树以湖泽平原为主,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相间,海拔大多低于50米,多样化的地质地貌为药材品种的多样化提供了地貌基础。所谓道地,传统的解释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它是古代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对中药材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标准。道地一是产地,二是品质,它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产地来源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药材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樟树独特的地理、气侯及人文培育出了樟树黄栀子。樟树黄栀子

樟树黄栀子历史渊源编辑樟树药业始于汉代,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东汉,著名丹术家、道教始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开辟百草园,就有栀子的种植。宋《图经本草》对栀子记载:“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并附三图:临江军栀子、江陵府栀子、建州栀子。元代,著名诗人范椁归隐樟树,养花种药自娱:“药就篱成蔓,花因径作行,岂为延晚趣,自足仅芳年。”为樟树文化人种药之先导。樟树境内有野生中药材近百科,上千种,可开发利用的有156种。明隆庆《临江府志》记载,宋至明朝樟树所在地临江府所产药材有白药、黄栀子、玄参、苦参、粉葛、栝蒌、半夏、吴茱萸、乌药、紫苏、薄荷、百部、百合、菊花、枳实、枳壳、陈皮、车前子、蔓荆子、荆芥、泽泻、香薷、土茯苓、粉防己等几十种,其中的枳壳、枳实、陈皮、蔓荆子、车前子、黄栀子、吴茱萸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及疗效在宋时已被医家视为珍品,并列为“贡品”,进入皇宫内苑。明《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栀子出神农本经。……地[图经曰]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道地]临江军、江陵府……”。《清江县志》第十一编·药都药业中记载:明代,川广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集于樟树镇。……樟树地产枳壳、黄栀子……等药材行销省内外。“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入阁皂山为僧,经营药圃,将药材家种品种迅速增大,为药材由野生到家种开辟了新路。至清乾隆年间,樟树药商已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樟树药业经营网络,形成我国药界名声鼎盛的“樟帮”。明崇祯《清江县志》记载:“樟滨,故商贾凑沓之地也”,“(药)有自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帆樯栉比皆药物”。《清江县志·大事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闰四月,县令林向滋大力推广种樟树黄栀子、清江枳壳、樟树吴茱萸、柑桔。黄栀子从此被樟树命名。相传,清顺治四年(1647年),顺治皇帝欠安,传来御医杨九山,杨御医诊断开药,并指明要在樟树国药店配黄栀子。可是太监石阴阳为图路近,就在长安药店撮取。顺治吃完药后未能象杨御医说的那样马上就好,便找来御医责问。杨御医很是奇怪,对皇帝再次诊脉并查了药方并无差错,就让太监拿来配药查看,这才发现了问题,原来这不是樟树国药店的黄栀子。石阴阳为保性命,硬说这是配自樟树国药店。杨御医捡出配药中的黄栀子说:“樟树黄栀子个头没这么大,且颜色要红,这绝对不是樟树的黄栀子。”在事实面前,石阴阳没话可说,也因犯欺君之罪而被行刑。顺治则因再服配了樟树国药店的黄栀子而痊愈。从此,樟树道地药材,声名远播。朝庭还派中使驻镇采购樟树黄栀子等道地药材,供御医们为皇亲国族治疗健身之用。从此药界就流传开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樟树黄栀子

感谢您阅读 昆明康辉旅行社的相关资讯,希望对您的出行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1.本站提供旅游攻略本着方便广大旅游爱好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
2.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昆明康辉旅行社”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没有找到满意的行程,请选择私人订制或立即咨询客服

立即咨询客服 私人订制

导航 回顶